2013
Apr
09

庭:你問我什麼是獨立思考?

thinkingcapwhoa_color

(圖取自網路。)

 

 

設定這樣的題目,

我想用兩個現象還有”學習的過程”跟大家分享討論。

首先,我想十分重要的是2010年的這本引起熱烈討論的書:

 

大前研一 《低智商社會》

 

他正在憂心日本當代快進入了一個「笨蛋社會」,

這個社會現象的表徵有三件事情:

1.「集體不思考」。
2.「集體不學習」。
3.「集體不負責」。

 

書中用三個例子簡單說明:

1. 當電視節目裡如果說「納豆對減肥有幫助」,第二天超市裡的納豆就會被搶購一空。
2. 大前批評現在的日本人不怎麼讀書,電車上雖有人在看書,其實大部分看的是漫畫。
3. 政界的集體素質下降,遇到困難就辭職不幹,包括先前的首相頻換也是現象之一。

 

如果已能稍微了解大前正在說的是什麼,那我想我們可以繼續聊下去。
(想多了解可以參閱:
http://www.nownews.com/2010/09/28/334-2650191.htm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china/chinafile.php?item=CN10154863)

 

 

十分有趣的,

各式各樣的評論家絕對會見不賢而內自省,然而就把此想法放到台灣身上,

嗯哼不用我說你也知道,一定是引來強大的認同,

然後開始批評現在的台灣社會出了什麼問題balabala諸如此類的。

雖然不想這麼說,但還真是一語道破。

 

 

 

就我自己的觀點,

這三件事情的源頭就是同一件事情,

關於- 「你思考了嗎?」

不少人把這個現象的過錯怪給媒體,

他們說:「媒體教導著扭曲的價值觀,並且不關懷社會上發光的角落。」

是的,目前的媒體可能真的有病,而且就是喜歡報導那些莫名其妙的話題。

但是簡單的論述:「有需求才會有供給。」

我相信大家都了解這句話的意思。

於是乎,這又是另一個思考在於【你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資訊吸收?】

如果你“習慣”這麼做,當然造就出“習慣”這麼供應“如此資訊”的媒體。

另外,我想問大家的是,你曾經關懷過所謂「社會上發光的角落嗎?」

說不定當媒體正為「正面議題、公民議題」大做文章的時候,你是根本不在乎的。

但轉個彎說,或許是你想”關心“但是你的「思考」發現你根本”沒能力關心“了。

但如果要我說媒體真的沒有錯,我當然一點也說不出口。

畢竟,

【人製造環境,環境影響人,人又會再一次的製造環境,環境又再一次的影響人。】

我想這是亙古不變的循環,

所以『我們成就什麼環境就會造就什麼樣的未來人。』

於是你自己是不是要想想看,你要造就什麼樣的環境,然後影響自己未來的10年20年甚至是下一代。

 

 

接著,第二件事情 – 台灣人不愛念書?

 

 

這裡有2012年的文化部調查:
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30322/179571.htm

還有2010年的遠見雜誌調查:
http://www.gvm.com.tw/Boardcontent_16711_1.html

2012年文化部統計台灣”每年“每人只有2本的閱讀量,

2010在遠見的統計卻是”每個月“每人2.02本。

兩則之間的數據資料出入非常的大,完全不知道他的基準點為何。(或許又是錯誤新聞0.0)

但不管怎麼說,此一統計想凸顯的部分是「比較台灣與其他國家人民的閱讀量」結論得知,台灣是明顯相對低落的。

 

其實可能你不覺得“閱讀量小”會有什麼問題,

但我認為這是一個現象,足夠讓大家去延伸是否有些問題存在?

 

 

首先,你會說閱讀跟思考的關係是…

欸!「閱讀跟思考本來就是連在一起的事情阿。」

如果你閱讀沒有邊思考的話…我們接著討論下去,希望後面的觀點可以讓各位得到一些感受。

簡單來說,任何事物的學習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過程 –

 

 

【發現 → 認識 → 了解 → 融會貫通。】

 

從「發現 到 認識」,

絕對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的快速處理動作,基本上以各大媒體接收訊息就是此事。

拜現在科技所賜,台灣的每個人皆能輕而易舉的辦到。

 

從「認識 到 了解」,

以現在的資料量,過目後會想要了解的資訊,

說不定每天已剩下不到十分之一(包括喜歡的跟重要的),

然而,這些想要了解的資訊你會篩選完畢後 「真的」 去了解嗎?

以這幾年各管道曝光的議題,我們簡單的丟幾個題目來問問自己,

ex:核能、媒體壟斷、金融海嘯、景氣循環、歐債、台灣與大陸關係、等等等…

你可以說這些是熱門的,

但我更想說的是,面對現在的體制及科技發展下我們必須深切了解的議題。

當然簡例並不全面,而且每個人擁有每個人所在乎的。

但是如果這段話可以勾起你心中曾經深切了解過的。

我想說,相信你擁有些自我思考的基本能力。

但是接著一定要潑一下冷水的,

因為你的自我思考到哪個地步,「說不定是非常皮毛但依舊沾沾自喜?」

這又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了…

 

接著「了解 到 融會貫通」,

我認為融會貫通的基本盤就是兩件事情,

【你要能說得出來也能做得出來。】

“說”即為”教導觀念使人了解”,”做”就是”身體力行”,

這兩件事實則缺一不可阿,這也就是融會貫通困難的地方。

但或許「融會貫通」才是真正獨立思考後的產物。

因為那即將變成你的一部份,不只是一篇文章或學術理論。

 

 

那你說,學習的過程跟台灣人不愛閱讀有什麼關係呢?

 

 

如果我們把它放到這個現象中討論,

今天會真正閱讀一本讀物絕對是想弄懂他吧?(當然娛樂性質為主的較不在此列唷~)

於是我們可以這麼說,

台灣閱讀的平均量很低,也就是「認識到了解」的人很少。

而我們也討論到,在「了解」的階段,才開始真的要進入自我思考的層面。

於是單就”閱讀課外讀物”這個層面我們可以看到,台灣擁有大量思考的人真的並不是多數。

 

 

 

 

其實我很喜歡大前下的標題,前面都用「集體」來定義,

因為這個社會就是集體共有的,如果只有部分人士能夠這樣想,那整體的效用絕對不大。

就算大多數人已經”都能”努力了,

但是這些少部分無法被改變的話,社會絕對還是無法擁有太大進步的。

不過只要一點點,改變多一點點也好,那即會令人感受到”不一樣”。

相信大前提出這本書的用意,是希望社會「整體的提升」,於是用集體來定義。

而從讀課外讀物這件事情來討論是反映出了部分現象,

最重要的是你會不會從任何事情中去做「思考及反饋」

但是【你覺得你常思考及反饋的事情夠有深度夠有意義嗎?】

說不定,大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思考或許對「根本問題」都沒有幫助。

 

本次以閱讀的兩事件,加上學習的進程,跟大家聊聊”獨立思考”,

說穿了,我也只是想引發一個「思考」,給讀者自己跟自己對話的可能性。

 

而為什麼想從閱讀的角度來做分享?

因為我想,大部分的好書,其中的「想法概念」是經年累月淬鍊過的精華,

每個作者都使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,

這是我們可以學習以更棒的視野詮釋自己的思考。

就像牛頓說的:【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更遠,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

 

 

到大學又更深刻體悟到 –

「欸!根本沒有課外讀物,每一本書、每篇文章都在教著人生的課題阿!」

 

 

學習獨立思考就是一輩子的事情,以一些想法跟大家共勉之 :)

標籤:

思考

 

說些什麼吧

您的電子郵件只會讓我們知道。 還有 * 是必填的~

*